找到相关内容31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(二)

    禅门,故苏轼《三朵花》曾致叹:“学道无成鬓染华,不劳千劫漫蒸沙。” 《苏轼诗集》卷21   在调心诸喻中,“牧牛”是最为普遍的一组。《遗教》:“譬如牧牛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。”佛教以“...则。 杂草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,“回机踏着通霄路,何处青山不是家”《颂古》卷24疏山如颂。   “牧牛”要保持心态的调和,一旦落入见取的“草”中,就要立即将心拽过来。大安参百丈,百丈引用《遗教》开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452184.html
  • 佛陀与佛法

    遗教》)三问,而无答者。其时阿那律(Aniruddha)知晓佛陀的本意,起身在大众面前恭敬发言:“日可令冷,月可令热;说四谛,不可令异!”(《遗教》)   很久很久之后——其实也不是太久...波斯(现今伊朗)、西土耳其等当时的佛教国家,由丝绸之路向东穿过茫茫漠海,河西走廊,进入长安(现在的西安)。佛法的东来,从起初皇家混同老(道)的信仰,到魏晋的格义、南北朝的分疏、科判,至隋唐而蔚成各宗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基础|佛法|佛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7295093842.html
  •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

    忘掉我,因为一个“我”字,是带给自己、别人一切不幸和灾祸的根源,所以要藉由忍辱来磨炼一切烦恼。《遗教》云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可见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,真正的苦行莫过于忍者卓越的心,所以《四十二章经》中说:“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”   看看大愿地藏王菩萨的精神,就是行忍者的表率,在痛苦的地狱深渊中,不受动摇,兼能拔苦,假如我们没有忍辱的功夫,又该如何...

    见羲法师

    |忍辱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2049503225.html
  • 四比丘论苦因 说世间最苦之事

    遗教》亦云:“此是罪恶应舍之物,假名为身,没在老病生死大海。”众生为了满足四大假合的色身,竭尽一生的努力,就是为了追求虚妄不实的感受,不仅看不清世间的真相,更因造作种种恶业,而迷失于苦海当中,不...天底下最苦的莫过于饥渴的感受。”最后一位比丘则表示:“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。”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,始终得不到答案。   佛陀藉此因缘,适时前去关心。比丘一看到佛陀,马上停止争论,向请示讨论的...

    中台世界

    |无常|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2250154649.html
  • 为何四夫人唯大夫人愿陪富翁死

    唯有业随身”,就是此意。   “修心圣道”的修心,我们要特别重视,把谄曲、虚伪、嗔恨、贪欲的心一起去除,尤其已发心修道的人,修心最要紧!《遗教》说:“宜其端心,质直为本。”《维摩经》也说:“直心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烦恼|业报|因果|星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6425820167.html
  • 大庆净觉寺第二届短期出家法会圆满结束

    苏州西园寺演如法师,为学员开示《遗教》。本为佛陀最后之所遗教,读来字字句句莫不震人耳目。此虽然重点为出家众所说,但对在家众也有警醒意义,尤其适合短期出家活动宣讲。   8月4日及八8月5日...四十二章经》是中国较早汉译的佛经,经文含摄佛法精华!法师结合日常修行,为学员深入浅出讲解要义!  8月6日下午及8月7日上午,来自苏州西园寺的宗净法师为学员讲授《杂阿含91·安乐》。宗师不仅闻...

    佚名

    |出家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07423627702.html
  •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

    别人一切不幸和灾祸的根源,所以要藉由忍辱来磨练一切烦恼。《遗教》云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可见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,真正的苦行莫过于忍者卓越的心,所以《四十二章经》中说:“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”   看看大愿地藏王菩萨的精神,就是行忍者的表率,在痛苦的地狱深渊中,不受动摇,兼能拔苦,假如我们没有忍辱的功夫,又该如何度众拔苦呢?如果不能忍一切烦恼,又如何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0640484.html
  • 戒律的精神

    心为体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说戒,正是为了不让众生造恶业而沉沦苦报无有出期。  《四十二章经》中,告比丘:“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;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”《遗教》...“如是乃至三千威仪、八万微细,性业遮业悉皆清净,身心寂灭成阿罗汉。我是如来众中纲纪,亲印我心,持戒修身众推无上。问圆通,我以执身,身得自在,次第执心,心得通达,然后身心一切通利。”优波离尊者于众僧中...

    见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446499.html
  • 当家作主的心--受持五戒

    例,过去可能对蚊蝇虫蚁、老鼠蟑螂这类众生既厌恶又畏惧;学受戒后,起初可能强忍心中厌畏的情绪,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杀害它们只是横结恶缘;然而这些众生无所不在,为了坚持戒行,逐渐懂得思考这些众生存在的原因,于是开始保持环境的整洁,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。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惟则能增长智慧,正如《遗教》所说:“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。”每坚持一次戒行,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,同时也增强...

    见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446500.html
  • 徐恒志:‘三无漏学’略讲

    痛苦为安乐,转烦恼成菩提。  为了教化众生重视‘三学’,促使具体实践,对戒、定、慧有大量开示:  在‘戒’的方面,如遗教说:‘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。’梵网经心地品说:‘一切有心者,皆应摄佛戒,众生受佛戒,即入诸佛位。’  在‘定’的方面,如遗教说:‘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,能知世间生灭法相,是故汝等,当勤精进,修习诸定。若得定者,心则不散,譬如惜水之家,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4842864.html